无码做爱

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无码做爱 >> 学团工作 >> 正文

一针一雕继传承,一笔一琢促振兴 ——三庄“影雕车间”探访感悟

信息来源: 无码做爱 发布日期: 2021-07-31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自此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在乡村振兴战略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我们组成了“非遗探查小队”的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找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更真切地探寻答案,我们探访了省级非遗三庄影雕传承人崔华老师,希望能从崔老师这里得到一些答案。


718日上午,我们乘车48公里前往三庄影雕车间。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我们感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之路的成功;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各种作物生机勃勃,让我们看到了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兴旺;架桥修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宜居建设不断推进。种种所见所闻,无一不切切实实地向我们展现着乡村振兴的巨大魅力。乡村振兴战略又会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什么呢?

怀着更加激动与迫切的心情,我们到达了影雕车间。正巧的是,崔华老师也正好刚刚打开大门准备迎接我们。稍稍问候后,我们随着老师迈入了这座稍显古朴的院落,正式开始了我们这次的实践任务。

展厅里,一件件精美的影雕作品陈列其中,向我们展现着他们独特的魅力。老师介绍道:“这属于手工作品,纯手工雕刻,打磨、上光,采用独特的工具——钻石笔,通过美术原理,把人物等形象表现出来。”花团锦簇,鸟语花香,山河万里,言笑晏晏,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呈现于一块块石头上,那是悠悠千古传的技艺,那是欣欣向荣的崭新时代。崔老师的不大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制作工具,钻石笔、梅花锤、凿刀等等。看到这些工具,我仿佛看到了崔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曾在这件小屋子里,掌着白炽灯,一针一雕,一笔一琢,在锤与石日日夜夜碰撞出的动人音符中,雕琢出一件件令人惊叹的影雕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乡村振兴带来的崭新面貌作为内容,在充满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的新时代人民手中,与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制法相结合,创造出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影雕作品。

探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影雕车间通过传授技艺,能够帮助农村妇女以及一些劳动能力低的人掌握一门手艺来补贴家用,提高生活水平。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重视非遗传承发展。政府良好的政策让这些手艺人、老匠人有了一个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非遗的价值,例如影雕已经走进校园,年轻人接触与学习非遗更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

由此可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和带动的。一方面,乡村振兴为非遗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和动力,而非遗产品也更好的呈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实施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学习非遗技艺,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活水,而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也确确实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因此,当前应积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机遇,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让老祖宗的手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要符合时代的价值需求,让非遗在新时代发挥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改“输血”为“造血”,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但直到我们亲身主动去了解她,与传承人对话,我们才发现其实她们离我们并不遥远。非遗并非仅仅是一种“技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祖祖辈辈所传承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泱泱华夏五千年,大浪淘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的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这是使命,亦是责任。


文字:邱灵灵

图片:邱灵灵

审核:刘伟   

编辑:吕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