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小队与老师合照

秧歌古村大门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鼓子秧歌助力乡村振兴现状,7月23日上午,无码做爱
非遗探查小队来到济南市商河县孙集镇“秧歌古村”袁窦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子秧歌,采访“秧歌古村”发起人——济南市人大代表、商河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英。
鼓子秧歌发源于济南市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山东不同种类的秧歌大约有30种,具有极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流传最盛。其中商河的“鼓子秧歌”为三大秧歌之首,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最早由军演、祭祀演变而来。其粗犷、豪放的表演方式体现了农民的淳朴及对“鼓子秧歌”的热爱,也体现了在战乱时期农民吃苦耐劳的性格。2006年,鼓子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鼓子秧歌发源地商河县孙集镇袁窦村积极探索传承活态非遗,走文旅融合之路,创办秧歌古村,赋能乡村振兴,共谱富裕新篇章。

与李传英老师进行交流
探访期间,李传英老师详细介绍了“秧歌古村”的发展历程以及创立古村的初衷。“树的方向,由风决定;人的方向,自己决定。乡村振兴就是从建设美丽乡村开始,从脚踏实地的一点一滴开始。”面对穷困潦倒的家乡,李老师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投身于建设家乡的事业中去。据悉,2012年李老师投资215万元,为贫困村袁窦村修路、修桥、清理历史遗留的垃圾湾,解决人民群众出行困难问题、改善生态与生活环境;2013年盘活袁窦村盐碱土地348亩,投资5700万元创办秧歌古村,把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融为一体;深入挖掘鼓子秧歌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贫困户就业、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在政府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李老师和他的团队共同打造了以鼓子秧歌为主题的乡村农家乐、特色民宿,建有祭祀表演场、军阵演武场、庆丰收表演场,形成吃、行、住、游一条龙服务。“秧歌古村”吸纳了周边近三十名村民在此稳定就业。

“鼓子秧歌”雕像
近年,秧歌古村连续多年举办山东秧歌文化节,2017年被评为济南市非遗示范社区、山东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2019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推荐为重点项目。秧歌古村不仅带动乡村富裕起来,帮助无业村民、贫困村民就业,更是将“鼓子秧歌”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了下来,真正实现了“活态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图片:亓帆
文字:亓帆
审核:刘伟
编辑:张朝琦